呼兰河传读后感500字六年级,《呼兰河传》是中国的萧红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当时时代的社会状况和人情世故。那么当你读完《呼兰河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呼兰河传读后感500字六年级一

小说中的大部份人物毫无人性,叙述惨烈、残酷。遮避在我们生活周围的事情太多,我们往往看不到太多的真相,萧红让我们没有遮避地直接进入生活,不掩饰也不修饰在她看来自然的、有生命的东西它们构成文学的审美对象。

萧红在一篇文章中曾写道:“这是凶残的世界,失去了人性的世界,用暴力毁灭了它吧!毁灭了这些失去了人性的东西!”(《同命运的小鱼》)。这失去了的人性,我们在萧红的作品中俯拾皆是。

人性的冷漠。王寡妇的独子掉河淹死了,她自此疯了,但疯了还忘不了自己的悲哀,隔三差五的哭一场,但哭完仍得回家吃饭、睡觉、卖豆芽菜。人们虽对她有恻隐之心,不过为时甚短罢了,不久就把这事忘记了,偶尔还有人偷她的菜,但她还是平平静静的活着;造纸房里,私生子被活饿死,因为是初生的孩子,算不了什么,也就不说他了;狗在咬一个讨饭的,主人问“咬什么?”仆人答:“咬一个讨饭的”说完了也就完了,可见这讨饭的活着是一钱不值了。

作者笔下呼兰河的人性是麻木的人性“人活着是为饭穿衣。人死了就完了。”人性的冷漠,在作品中成为一种正常的存在状态。人生的麻木活着是无望的,生老病死只是人们逆来顺受的事情,人们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为“鬼神所做的事上”如:跳大神、放河灯、娘娘庙大会等。

呼兰河传读后感500字六年级二

呼兰河,多美的名字!却是一个“人吃人”的小城。

整部小说的思想内容围绕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小城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琐碎、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黑暗”、“冷漠”,除了这些词,我再也不知该用哪些词来形容了,在那座城,可怕的不是鬼怪,不是战争,而是生活在自己身边的那群人。

而《呼兰河传》中最值得啧啧称赞的是那洗炼精简、毫无刻意雕饰痕迹的语言。这或许也是我喜欢读现代中国文学的原因吧。这段时期的作品,语言通俗易懂,毫不晦涩,特别是能融入一些俗语和口语,让人觉得亲切、真实而熟悉,自然也增加了语言的临摹功能,将人物、事件、景物描写得生动形象。

小说在结构上也是别出心裁的,其安排脱掉了小说创作的俗套子,采取了由面到点的结构形式。作者先从整体上把握呼兰河小城,以及小城里的人和事,使读者对于背景有一个直观明朗的感觉,然后再将笔触集中到一些典型人物的身上以及在他们身边发生的故事。这样的艺术手法会渐渐地将读者带入小城中,去看、去想、去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