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处】前线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210

【原刊页号】13~16

【分 类 号】A3

【分 类 名】邓小平理论

【复印期号】200302

【 标 题】“三个代表”思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 作 者】杨耕

【作者简介】杨耕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 题】三个代表

【 正 文】

1

从创立者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脱离了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只能是打引号的马克思主义。可是,我们又不能把马克思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简单地等同起来。认为只有坚持马克思的所有观点才是马克思主义,同样是打引号的马克思主义,即一种教条主义。按照这种标准,就连列宁主义都不能称为马克思主义,因为列宁的确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突破了马克思的观点,并用一些新的观点代替了某些原有的观点。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植根于实践、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早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马克思、恩格斯就以其远见卓识向人们宣布: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发展着的理论。历史上众多思想学派都随着其创始人的逝世而逐渐走向没落。马克思主义不是这样。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之后,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依据新的实践不断发展着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响力。正如江泽民所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它诞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迄今已经一个半世纪。一百多年来,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时代的发展和本国的国情出发,以创造性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从而保持了它的巨大影响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所创立、为他的后继者所发展的关于批判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2

按其本性和可能性来说,人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这是认识的至上性,即认识的无限性和绝对性;就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而言,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质暴露的程度,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方面的限制,认识又是非至上的,即认识具有有限性和相对性。“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换言之,人们的认识总是在客观上被历史条件所限制,不存在任何一个包罗万象的终极真理体系。历史已经证明,凡是以终极真理自诩的思想体系,如同希图万世一系的封建王朝一样,无一不走向没落,只能作为思想博物馆的标本陈列于世,而不能兴盛于世了。 可见,马克思主义从其创立之初就关注变化中的实际,并及时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创造新的理论。列宁深知这一点,所以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不能“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正是俄国的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使列宁改变了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总体思路,用列宁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如果马克思、恩格斯不以批判的精神对待自己的理论,不断地修正、发展自己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就停留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如果没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就会终止于19世纪。如果没有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很可能成为20世纪的遗产了。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是在于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

密切关注变化中的实际,自觉地植根于实践,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性”。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并不提供对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找不到有关当代问题的现成答案,这不能责怪马克思,要责怪的只能是自己对马克思主义“本性”的无知。如果说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那么,创新发展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江泽民同志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不可能是静止不变的,静止不变,就会变成没有生命力的教条。”我们不能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而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从不固步自封,认为自己是终极真理的体系,包含着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自诩为包含一切问题答案的学说只能是神学,而不可能是科学。《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群众的工作条件、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重大变化对我们党执政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都提出了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深入研究这些重大变化和崭新课题,用新的思想发展马克思主义,并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苏联为什么解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苏联僵化体制的弊端已充分暴露时,前苏共就是不敢改革,不敢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后来又抛弃马克思主义,最终导致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而中国的社会主义之所以是“风景这边独好”,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党根据时代特征和当代中国的实际,在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答应、赞成、高兴。实践证明,只有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才有生命力,只有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才有影响力和吸引力,只有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才有说服力和战斗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