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共28038字)_个人工作总结

首页 > 教学资源 > 学校工作计划
写作生成器小程序

附属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共28038字)

2020-03-29 17:47:52  浏览:54  作者:个人常用范文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平谷附属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第1章 规划背景

为在今后三年内加快学校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扎实推进《平谷区振兴教育事业三年行动计划》,我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校发展为主题,以办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出发点,进一步创新学校管理,构建现代化学校管理机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制定了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学校基本情况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平谷附属学校,2016年8月挂牌,前身为平谷区东高村学校,隶属于平谷区教委,位于城南平三公路西侧。2012年,由东高村镇第一学区和平谷九中合并成九年一贯制学校。

学校占地68亩,建筑面积22656平方米,中学部7个教学班,在校生195名,教职员工 88名,小学部 19个教学班,在校生501人,教职员工84人,35岁以下青年教师6人,占教师总数的 3.48%。本科学历140 人,占教师总数的81.39 %;高级和一级职称人数131 人,占教师总数的76.16 %。区级骨干14人。

(二)学校发展优势分析

1、外部条件分析

(1)周边环境良好,外部关系氛围和谐

学校地处京平高速路平三路出口处,毗邻平谷区核心城区。学校周边环境安静,园内环境静谧,减少了城市的喧嚣和浮躁,有利于教育者潜下心来做教育。

(2)生源状况总体良好

学校近几年接收新生主要以东高村、西高村、南埝头村、前台头村、克头村、大旺务村、大庄户村、赵家务村、赵庄户的适龄儿童为主。辖区内学生家长文化层次有所提高,普遍对教育都很重视,比较支持和配合学校工作。从总体来看,生源逐相对稳定。

(3)办学条件逐年改善

学校选址较为合理,北临平谷主城区,南临京平高速路出入口,位置适中,交通便利。主体共有2座主体教学楼,建成了室内体育馆(风雨操场)、阶段教室、实验室。学校教学楼内整体安装中央空调。

(4)上级领导高度重视

2016年8月,我校正式更名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平谷附属学校,平谷区教委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各级领导十分重视我校发展,在政策、资金、人员编制等发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为我校未来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2、内部条件分析

(1)学校管理状况

近期,学校围绕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不断改善管理队伍结构,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干部队伍在管理中有一定的开拓进取精神,并努力跟进学校发展目标。

(2)教育教学水平逐年提升

2012年以来,学校逐年摆脱中考成绩后3名落后的局面,各项教育教学成绩显著提升,2015年中考成绩三率总评进入全区第八名,2016年中考成绩三率总评进行入全区第四名(并列),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三)存在的不足

1、教师的教育理念亟待转变,专业化水平需进一步提高,队伍建设任重道远。

从整体上看,我校教师能够克服各方面的压力,积极主动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他们的各项工作得到了家长、学生的好评。但是,从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来看,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与国家和北京市教育发展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名优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任务还十分艰巨,专业引领作用需要不断增强;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有着全新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的学习型教师队伍作为支撑。我校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水平普遍较低,学科骨干教师人数少且其核心辐射功能仍未能充分发挥,部分青年教师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个体素质较好,但缺乏继续教育机会,努力目标不明确,还未充分展示应有的风采,服务意识有待加强。

2、教育科研与新课改亟待整合。我校已8年未申报教科研课题,缺乏专家和理论的引领,尚停留在“自我摸索”的层面,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比较淡泊,缺少教育科研的热情,学校还未能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如何找准教育科研与新课改的有机结合点,真正形成科研课改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是我们当前需要努力的方向。

3、学校文化积淀不够,办学理念和特色不突出。学校办学历史较为复杂,虽办学规模在逐步扩大,但办学理念凝练,校园学校文化建设,校内外乃至国内外教育教学交流等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规范化、系统化、品牌化的办学特色,校园主题文化和价值理念建设缺乏规划。

4、学校基础设施改建工作仍需继续加强

目前,学校校舍建设、操场和食堂的改建,办公条件的改善仍需加大资金投入,校园文化建设仍处于设计和探索阶段,校园绿化仍在建设中。

 二、面临的形式与挑战

“十三五”时期教育发展与改革面临诸多新的形势与要求,既有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首先,学校发展面临内涵提升的要求。学校内涵发展的效果标准是师生口碑和社会口碑,这就要求学校从队伍建设到学生培养、从特色建设到课程体系、从品牌打造到文化建设都需要精细的打磨和沉淀,需要学校在阶段发展中,必须把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放在首位,学校以精细化和精品化的标准着力打造学校的核心内涵,提高工作标准、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增强学生和教师在学校发展中的获得感。

 其次,学校发展面临深化改革的要求。“十三五”期间一系列重大改革将对学校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重要影响。比如北京市中高考的重大改革、移动互联背景下的资源与环境建设等因素,学校资源优化整合、课程结构和培养模式变革、围绕着教师与学生成长的学科改进与融合、学校育人以尊重学生成长的连贯性、个体性和选择性等,这些对学校的发展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再次,学校育人模式面临创新发展的要求。学校未来将建成十二年一贯制的完全学校,因此如何打破中、小学段界限,科学统筹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探索十二年一贯制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改革,发挥教育的连续性、系统性、稳定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未来三年中,要持续探索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办学路径,回归教育本质:尊重学生成长的连贯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优质而完整的基础教育。

最后,学校发展面临突破瓶颈的要求

面对新形势、新目标、新要求,学校将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新理念,落实北京市教委和平谷区区教委的统一部署,努力解决学校办地区人民满意教育的一些瓶颈问题。比如,从横向看,学区制、集团化、联盟校的建设与发展在区域内对学校的发展即提供了资源优化整合的机遇,又提出了挑战;从纵向看即将形成的十二年一贯制办学模式,需要从队伍建设、教育研究、质量提升等方面持续内涵优化发展的路径,形成学校优质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不断增前学校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办现代化优质区级水平示范校的宏伟蓝图。

第2章 学校发展行动纲领

一、办学理念

我们确立了“承载希望、构筑幸福、奠基人生”办学理念。

   1.承载希望:人的自然性与精神需要决定希望是人成长的根本动力。教育要依据人的生命特性让学生、教师在学习、工作实践过程中通过需求的不断满足、专业素养不断提升获取成长与发展的动力,因动力而产生的成长需要是希望的来源,也是学校承载教育使命的具体显现。

2.构筑幸福:人的社会性与情感需要注定幸福是人生命的意义所在。文明素养的提升、道德意识的形成、价值观的培育最终结果都是让学校的教育主体――学生、教师,成为实践、弘扬、发展、传承文明的人。

3.奠基人生:因希望和幸福而奠基完整的人生。“教育发展生命”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是本质追求。学校把发展生命定位为自己忠实的价值取向,整体育人是学校神圣的使命和存在的本质所在。

“承载幸福、构筑幸福、奠基人生”作为学校办学理念,是教育探索回归教育、回归学校、回归课堂、回归学生的信仰指南,是促进每一个二外平谷附属学校人成长的精神动力。

2、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承载幸福、构筑幸福、奠基人生”的办学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以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平谷区振兴教育事业三年行动计划》为依据,以提升东高村镇地区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公平优质教育的获得感为根本,以 “内涵式深入发展、特色化品牌建设”为导向,以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以课程改革创新和学术研究为引领,以队伍建设和教育信息技术为支撑,全面形成现代学校办学制度,让育人探索回归教育、回归学校、回归课堂、回归学生。

三、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要从实现整体目标出发,正确处理学校内部各方面之间、学校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全面工作与重点工作的关系,对校内外的各种力量进行优化组合,以取得最好的管理效果。    

2.民主性原则。教职工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并直接参与学校的管理活动。增强管理工作透明度,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坚持民主集中制,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

3.规范性原则。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学校组织机构正常运转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得到严格遵守,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实现学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加强工作作风、教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3章 发展目标

1.学校发展目标

坚持育人为本,强调学生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重视全球化视野下国际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培养,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具体建设目标为:让学校更有朝气,让师生更添智慧,让学校更具美感,让教育更具创造,让人际更加和谐,让学校成为师生健康成的家园。真正把学校办成一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外语见长、特色明显、具有国际视野、百姓满意的平谷地区具有示范意义的现代化优质农村学校

    2.队伍建设目标

教师队伍设目标:一支具有强烈的终身学习、自主发展的愿望,具有较强的反思教学实践的能力、坚持教学相长、尊重同行教师、投身教育研究的品格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干部队伍建设目标:培养具备战略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课程开发与教学指导能力、对学校现状的评价与诊断能力、争取社会支持的能力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3.学生发展目标

关注学生生命质量,使学生逐步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语言、数学、科学技术与信息、审美与人文的素养,为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奠基。

(1)家国情怀:体现时代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价值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

(2)公民意识: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知识技能: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4)健康生活: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5)国际发展:具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理解文化的多样性,了解国际惯例;能运用一些国际化文化交流的基本言语技能和社会技能,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与沟通的能力;具有明确的职业意识和与国际化相联系的专业发展方向、有相对独立的国际活动的能力;具有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的基本能力。

第4章 发展领域

一、德育工作

1.工作发展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学生是一所学校的根本,学校存在的目的就是培养出优秀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基于此,我们力争在三年之内,使学生达到如下要求:第一,具有良好的学习品质,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积极地探索、多渠道尝试,在探索和尝试中积累知识、获得能力;第二,具有持续的发展潜质,在夯实基础知识,素质全面提升的前提下,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第三,具有优秀的道德修养,在为师之范的陶冶下,展示出学生的风貌,具有生态意识,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与社会和谐相处、与他人和谐相处、与自我和谐相处,勤学睿智、多思善行,诚实守信,勇敢坚韧,合作担当,开拓创新。

(2)教师发展目标

加强师德教育,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使教师掌握丰富的育人方法,提高教育水平。引导老中青年教师找到自己的生长点,找准自己的立足点。培养一批热爱学校、热爱学生,有教育责任感的教师,每年评选德育道德模范,形成一支有层次、有重点、有发展的年级组长、班主任、副班主任梯队。

(3)学校发展目标

提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平谷附属学校教育品牌价值,推进德育改革,服务学生品德成长。加强常规管理,力争三年之内文明礼仪更加规范,成为平谷区文明校园。加强校园文化的打造,力争让学校成为名符其实的生态校园、文化校园。

2.工作总体思路及原则

(1)德育是学生学习进步的起点,人生成功的基础。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立足“自我教育、自治管理、自主发展”,遵循“从小、就近、求实、求真、求新”的原则,实现德育管理主体化,活动系列化,方法多样化,内容层次化,渠道网络化。以国家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为指导,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坚持立德树人,围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核心内容,开展各项德育工作。加强学校德育常规工作的管理,注重班主任队伍建设,通过习惯养成、班级文化建设、课堂育德、德育活动等渠道,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提升我校整体德育水平,促进学校的发展。

(2)坚持德育管理主体化。德育认知只有在参与中才能产生情感体验并内化为道德、习惯和信念。学校德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大胆给学生提供自治管理的舞台和自我教育的机会,让学生展现才华,经历磨练,享受成功。

(3)坚持德育活动系列化。要根据校情和学情系统规划,实现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德、智、体、美活动的有效整合和良性互动。通过丰富和完善各年级的专题活动、各年级社团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日常德育教育中,形成教育特色,帮助学生积累道德认知,丰富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意志,形成良好习惯。

(4)坚持德育方法多样化。德育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共同进步。要加强环境建设,构建校园人文特色,营造德育无痕境界;班主任作为德育的中坚力量,要通过班会课、活动等各种途径,教育每一名学生;任课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每一名教师联系并帮扶1-2名学生。

(5)坚持德育内容层次化。作为一所十二年一贯制的学校,要根据学生学段特点,打造富有层次特点的德育内容:初始年级行规范、养习惯、育品德、学全面;中等年级求沟通、讲尊重、立目标、订计划;毕业年级精管理、造氛围、育个性、塑人生,循序渐进地做好德育工作。

(6)坚持德育渠道网络化。深入挖掘各校区德育资源,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和社会等德育渠道,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家长教师协会,形成育人合力,营造校内外协调一致的育人环境。

3.工作主要任务

(1)常规工作

德育常规管理:言行举止代表一个人的修养和品德,因此要严格要求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水平,逐步形成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各班可结合节日纪念日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科教学活动、自主性团队活动的开展,班班都成为行为规范示范班,并积极争创学校文明班级。小学部定期召开班主任会、少代会、家长委员会,组织开放日活动,定期发放教师、学生、家长调查问卷,充分征求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小学部德育管理工作的科学管理运行机制,使学校的各项德育管理制度能够有效落实,促进德育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学部通过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每学期开学初的规范学生行为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优秀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班主任队伍建设:采取搭平台、递梯子方法,分梯队、分阶段有重点地为班主任提供成长锻炼的平台。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找专家引领、提供外出培训机会等,通过典型引路、师徒挂钩等管理方法,为班主任的专业成长提供支撑。

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开展星级学生评价活动,促进学生礼仪习惯及倾听、质疑、表达学习习惯的形成。通过开展校内展演、校外比赛等形式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结合“运动会、艺术节、诵读节”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安排,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在活动中,凸显其“育人功能”。班级文化建设,落实在学校德育计划的过程中,处理好完成活动与教育学生的关系,树立活动重在育人的意识。使班级文化建设始终围绕着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中心来进行。

(2)重点工作

学生习惯培养,切实提升学生的文明礼仪和习惯养成。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抓学生的养成,促进学生文明程度提升,形成十二年一贯制的学生培养目标和体系通过学生礼仪、习惯检查,规范学生行为举止,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考评班主任工作绩效。通过定标准、抓实效,固化并统一系列礼仪和习惯培养要求,明确行为习惯的总要求:校内无打闹、楼内无跑跳、室内无喊叫、处处有礼貌。礼仪教育从进校礼仪、问候礼仪、尊师礼仪、集会礼仪等几个角度规范,通过升旗仪式、班会课等途径进行落实。

生态教育,构建和谐生态校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以“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他人和谐相处、与社会和谐相处、与自我和谐相处”的生态德育理念为指导,以地球一小时、生态社会实践活动、世界环境日活动、垃圾分类等活动、社团嘉年华活动为载体,扩大我校在平谷区的影响力,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形成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工作制度,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德育干部团队,逐步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建设相对完善的德育课程体系。

多种方式对学生、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每学年9月份对中学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了解每一届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各班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了解个别学生特殊问题,通过团体辅导、心理讲座、心理班会课、与班主任沟通、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月活动等多途径宣传、渗透、体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科学的心理常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心理健康引导、缓解考试焦虑、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等多方面教育。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养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对班主任教师进行心理培训,造就一批了解学生阶段心理特点,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创新我校心理团队的组建。

4.工作主要措施

(1)德育常规管理

建立德育视导、资源共享及考核评价等科学规范、长效稳定的运行机制,保障良性运行,推动发展。通过开展“每月组织一次干部交流、每周开展一次班主任交流”等活动,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势资源输出与分享,提升干部、教师德育常规管理的工作能力。定期开展德育专项视导工作,不断总结提炼德育管理经验,查找不足,不断改进。学校继续创新德育管理思路,采取年级组集中培训的方式,建立“年级德育互动”指导团。

(2)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大班主任培训力度,推动班主任梯队建设

学校为每位班主任制定成长计划,明确目标。尤其针对年龄对35岁以下的班主任加大培养力度,促进个人成长为其制定培养目标。

有针对性的采取“走出去,请进来” 的方式,推动班主任梯队建设。开展“师傅带徒弟”引领模式促进年轻班主任快速成长。

积极创立班主任工作室,定期组织班主任开展学习、交流或研讨活动。结合学校实际,每学期开展2―3次班主任专题培训与展示活动。

加大班主任所带班级的评优的奖励,校内评选校级的骨干班主任。加大分层奖励,对有进步的班主任及时的奖励。

(3)学生管理

形成促进学生习惯养成的行为标准。通过开展星级学生评价活动,在礼仪习惯及倾听、质疑、表达学习习惯方面形成相应的行为标准。开展学生习惯培养的星级评审活动。如:坦诚交往、健身健心、学习探究等。深入开展学生习惯培养的星级评价活动和班级结对活动,开展专题交流展示活动。

逐年完善心理资源教室配置,规范心理资源教室学生的教育管理机制,做到年初有计划,年末有总结,辅导有记录,使心理资源教室工作规范化、制度具体化,有效服务于有需求的学生。

开发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多样化社团,打造精品社团。规范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制度,通过开展校际间的学生舞蹈、合唱社团等方面的交流展示活动,形成在学生中有一定影响力的1-2个精品社团。学校组织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展演,每个社团都参与活动,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每个社团积极参加市、区比赛, 通过校内展演、校外比赛等形式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开展体现学校核心理念的学生主题系列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及学校文化特色,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分年级、分阶段开展一系列有主题的学生教育活动。充分整合、挖掘、利用教师、设施设备、校园环境等校内外资源,开展学生主题教育,并为学生主题教育提供资源保障。从而开阔学生视野、增长见识,提高学生的交往与合作能力,切实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课程建设

1.工作发展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成就学生,奠基终生发展。

(2)教师发展目标: 成就教师,实现专业发展。

(3)学校发展目标: 科研课程兴校,深化内涵发展。

2.工作总体思路及原则

(1) 工作总体思路

学校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课程理念的提升为核心,以课程规划的有效性为依托,以课程结构的重建为形式,以课程实施和课程管理的校本化为推进过程,以课程评价的反思改进为动力,进一步落实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和广大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以课程建设促学校特色发展,进一步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实现学校办学目标、学生培养目标和教师发展目标。

(2) 工作基本原则

第一,综合性

突出“整体育人”的基本理念,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突破学科课程边界,设置跨学科综合学习、主题化学习及实践活动课程,鼓励教师开设围绕主题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以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和实践育人。

第二,连贯性

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关注小初衔接和初高衔接,统筹安排好课程方案,实现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创生性

鼓励和倡导教师开展课程创新实验,结合学校特色、学科特点和学生层次,创造性地开设特色课程,突出课程建设的原创性、独特性。

第四,选择性

充分利用课时的弹性比例和校区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课程选择。

3.工作主要任务

(1)一个目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十二年一贯制课程体系构。

对学校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进行界定,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视角对十二年一贯制学校课程建设进行优化整合,构建符合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办学特色的我校课程整体框架。

(2)两个途径:课题引领课程建设,管理保障课程实施。

依托二外附中北京市市级课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十二年一贯制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科学规划子课题,带动学校各学段深入研究,以科学实验方式探索“构建十二年一贯制课程体系”的多元途径。建立适合一贯制课程建设的管理保障机制,以此推动学校持续内涵式发展。

(3)三个着力:着力构建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基础型课程、学科内容拓展化、特色化的拓展型课程及个性化延伸性型课程。

(4)四大行动:发展学生、成就教师、办好学校、联动社会

一是以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的发展学生行动。 通过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生动的发展,为每一个孩子奠基幸福人生。

二是以专业发展为核心的成就教师行动。教师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教师转变观念,以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以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根本目标促进专业能力提升。

三是以特色学校建设为核心的办好学校行动。在推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力求探索课程评价体系,分阶段推动重点课程项目,加强课程文化建设,提升课程管理水平。

四是助推“学习型”建设为核心的联动社会行动。充分利用校内外优势课程资源,丰富和完善学校课程;探索社区、学区课程建设联动路径。

4.工作主要措施

(1)实施课程分析

做好学校内部环境分析,包括:学校课程历史分析、学生情况与发展需求分析、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分析;做好学校外部环境分析,包括国家、北京市课程政策分析、学校所处地域文化资源分析、社区资源与家长支持分析。

(2)确定课程目标体系:

通过加强对学生的研究、社会研究、学科研究构建课程目标体系。基于国家、北京市课程改革目标,基于校本化的学生核心素养界定细化“为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现代人奠基的培养目标。细化到各学段、各学科,建立学段学生培养目标、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体系。

(3)建构课程结构与内容体系: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基础型课程

思路:整体设置十二年一贯的课程是我校课程改革的基础。我们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对课程结构进行十二年一贯统筹安排,重新调整课程计划和结构,落实中小衔接问题,保证不同教育阶段的课程与教材、教学的衔接,以及各科课程、教材和教学的前后连贯。

重点:

第一,学科课程建设

对重点学科从学科本身出发进行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统筹设计,学科课程的跨学段衔接,学段的跨学科课程整合,进行学科课程群的建设。融会贯通学科的课程标准是基础,了解相关学科、学段的课程是有效补充。

第二,桥梁课程:桥梁课程意在解决教育衔接的问题,在两个方面着力开展:一是在课程和学科教学的衔接上,基于基础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和师生交往等方面的加强衔接;二是学生心理品质培养和身心发展的连续性上,则强调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个性特长、健康素养等方面的发展与培养加强衔接。

学科内容拓展化、特色化的拓展型课程

思路:拓展型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不同基础要求的、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它着眼于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个性与社会化的和谐发展,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它也是基础性课程的拓宽与延伸,是为学生学习研究型课程积累更宽泛知识与经验、能力与方法,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共同为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服务。

重点:

第一, 基于学科特点、年级特点、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的需要开发学科拓展类课程,用以完善学生的学科知识结构,认知结构、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选择学习的能力为宗旨。

第二,整合学校各类

写作生成器小程序

【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 2014-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