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的分布特征与治理分析(共7892字)_个人工作总结

首页 > 免费论文 > 毕业论文
写作生成器小程序

泥石流的分布特征与治理分析(共7892字)

2019-03-18 06:22:35  浏览:113  作者:个人常用范文

摘  要: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陇南市武都区是全国泥石流发生频率较高、分布密度较大的地区之一。泥石流灾害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区内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分布特征,运用了动力特征计算公式认识其内在发生发展规律,并对发展趋势做了一些相关的分析,通过对泥石流的危险性分区,制定了一些合理的防范规划和治理措施,这对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稳定区内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武都区;泥石流;分布特征;危险性分

   泥石流是一种灾难性很大的地质灾害,它是指在山区沟谷,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洪水及江河湍流将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碎屑物质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突发性洪流。泥石流灾害的突发性强,发生频率高,分布范围广,发生期间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和破坏作用,以致对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保证陇南市武都区的经济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秩序,本文有必要对该地区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机理、动力特征和发展趋势做出一些相关分析,通过深入研究,统计调查结果,从空间分布上对研究区泥石流的分布进行了划分,有助于正确认识泥石流的分布特征,并通过研究危险性分区提出了一些防治泥石流的措施,以尽量降低泥石流灾害的发生程度,减少泥石流灾害对人民群众及城市的威胁,为武都区的城乡规划、工程建设和防灾减灾提供了理论依据,便于更好更快地促进陇南市武都区的全面发展。

1 研究区概况

陇南市武都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白龙江中游,秦巴山系结合部,是陕、甘、川三省的交通要道。武都区是陇南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陇南市政治、文化、经济及商贸中心,对陇南市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频繁的地质灾害的发生,给武都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就其泥石流灾害而言,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都是造成灾害发生的原因。

武都区介于东经104°34′ ~ 105°38′,北纬32°47′ ~ 33°42′,海拔约为600―3600m,年平均气温约为14.7℃,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境内深谷高山地势的影响,气候垂直差异明显,降水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降雨相对集中,多为暴雨,每次入渗到土体中的雨水在一定时间内达到饱和状态后,便可引发泥石流灾害;区内地形复杂,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地表出露的地层类型多,地层破碎,地质灾害频发,是泥石流灾害发生的严重区;区内土壤类型多为褐土、新积土、黄绵土、石质土和棕壤等,因为土质结构疏松,且土壤较薄,持水能力差,易受流水侵蚀而流失[5],从而给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条件;由于武都区冬春干旱少雨,植被很难生长,因此植被稀疏,森林覆盖率低,丧失了控制水土流失的作用,故而也是造成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因素;再者人类活动对泥石流灾害的形成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由于社会发展,人口的增长逐渐形成了掠夺式的利用土地资源,结果就是降低和破坏了土壤结构,形成了水土流失,同时随着城市开发建设工程的实施,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缺乏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又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上述这些均为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2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分布特征2.1 形成条件

   泥石流是水土流失发展到极度状态下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形成受到地形地貌、松散物质来源及水源的影响。前两个条件是泥石流形成的基础,是泥石流发生的内因,而后者水源条件则是诱发泥石流发生的外因。

2.1.1

地形地貌条件 

武都区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西秦岭逆冲褶皱带,在地形上,是两山(南、北山)夹一谷(白龙江河谷),西北高,东南低,区内山势陡峻,沟谷切割强烈,地表起伏大,沟壑纵横[1]。武都区坐落在白龙江左岸的河漫滩及I、II级阶地和北峪河河口冲积扇的交汇部位。南北两岸密集的泥石流沟谷和上游汇集了大量泥沙[5],使河床高于城区平均地面的高程,加之沟谷下切强烈,河床淤积,从而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形条件。

在地貌上,可将武都区泥石流划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为瓢状或者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岩层破碎、植被覆盖面积少,这样的地形对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十分有利;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窄而陡的峡谷,谷床纵坡度比降大,使泥石流能沿着山谷或坡面顺势而下,冲向坡脚或山外;下游堆积区的地形多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者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武都区地处陇南山地中部,隶属西秦岭高中山侵蚀、剥蚀构造山地,高中山深切割峡谷[3]。区内出露地层多,地层破碎,地质构造活动强烈, 地质灾害活动频繁, 是我国四大滑坡、泥石流密集区之一[5]。

2.1.2

松散物质来源条件

武都区地质构造比较复杂,断裂构造发育,新构造活动较强烈,褶皱发育,岩体主要以变质砂岩、板岩、灰绿色千枚岩、砂砾岩、结晶灰岩等为主,一些地区还有黄土分布。区内泥石流沟谷坡度较陡,沟谷山体岩层结构松散,岩性软弱、破碎,有些地方岩石含较多的炭质,风化节理裂隙十分发育,是泥石流固体碎屑物质的丰富来源。另外,由于频繁的地震活动,使得地壳抬升沟谷下切,沿沟谷地带形成大量深切地形,在降水、人类工程活动或重力作用下,沟谷冲蚀或侧蚀、坡面冲蚀、沟岸坍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大量松散固体物源[6]。还有由于筑路、修渠,不合理的开山采矿、采石等人类工程活动,又进一步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2.1.3

水源条件

    水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搬运介质的基本动力。而泥石流的形成与短时间内突然的大量降水密切相关。武都区引发泥石流灾害的水源条件主要是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水。据资料分析得出,降雨量超过25mm/d,小流域雨量在10min ~ 30min内大于10mm20mm,就有可能爆发泥石流,而该地区雨量在一定时间段内均超过了泥石流形成所需的雨量[5]。武都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区内年降水量400~900mm,平均降雨量为473.5 mm,降雨多集中在6~9月,占全年总水量的53%,可见这种高强度的降雨为该地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足够的水动力条件,因此大量的降水条件就成了该地区泥石流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2.2 分布特征

陇南市武都区是中国泥石流灾害频繁发生的密集区之一。在分析武都区泥石流的分布特征时,通过走访调查及有关资料的整理获知,区内泥石流的发生主要分布在白龙江沿岸的三个片区:西路片区、北路片区和东路片区,主要呈集中分布。

西路片区的泥石流主要分布在角弓(山背后沟、小坝子沟、白草坝沟、下猴子沟)、石门乡石门沟、黄家坝(

写作生成器小程序

【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 2014-2020